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“零碳园区”的概念,并写入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,随后多项配套政策密集落地。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低碳发展从宏观目标向微观实践的关键跨越,更标志着企业必须直面转型——零碳园区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,而是关乎生产运营、成本控制甚至市场准入的必答题。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,零碳园区不仅是政策文件中的高频词,更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。从能源结构优化到管理模式升级,零碳园区正在重新定义工业与生态的关系。
零碳园区是指在其建设、运营或发展过程中,将碳排放降至最低水平或完全消除碳排放的产业园区。这种园区模式既强调能源供给的绿色化,又注重能源使用的高效化,通过提升碳捕捉、碳利用与碳封存能力,构建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的园区发展体系。它并非追求绝对的零碳排放,而是通过综合运用节能减排、植树造林、碳交易等方式,实现园区内碳排放量与所抵减的碳量之间的平衡,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状态。
2023年末至2024年初,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政策,为零碳园区建设划定明确方向:
2024年12月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”,并将其作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。会议强调了“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效”的要求,明确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,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,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的方向和战略指引。
2024年12月13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党组扩大会议,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并提出“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,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”,明确要求建设一批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,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、高值化利用,将零碳园区纳入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。
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,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细化了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,提出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,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,探索推进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,全面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。
2025年1月3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,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,将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,同时加快建立零碳园区、零碳社区和零碳乡村,进一步明确零碳园区建设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地位。
2025年1月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《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》。通知明确指出,将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,重点支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设备的应用,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。
这一系列政策充分体现了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,为2025年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零碳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光伏与储能技术的结合,正在重新定义园区能源逻辑,屋顶、车棚、立面等空间转化为发电单元,打破传统集中式供能模式:
利用厂房屋顶安装高效光伏设施,为生产活动提供绿色电力,降低碳排放;利用车棚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系统,提升供电可靠性,提高土地利用率,确保能源的高效管理与利用,还能促进多产业协同发展;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,将光伏设施与厂房屋顶设计结合,高效利用屋顶空间的同时,降低企业用电成本,更满足建筑美学要求;配置储能系统,通过短时调频与长时储能组合,确保绿电稳定供应,降低对电网的依赖。
随着技术迭代,光储系统正从单一供能向综合能源服务延伸,并且结合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实时监测发电、储电与用电数据,实现动态调度,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。
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年”正式启动,对于企业而言,这既是应对气候责任的必由之路,也是优化运营、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。当光伏板成为厂房屋顶的“新瓦片”,当储能设备融入生产线的“流水线”,零碳园区将不再停留在蓝图阶段,而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载体。抓住政策机遇,用技术升级回应时代命题,或许正是企业在碳中和浪潮中锚定未来的关键。